“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正在元代词人张可久的诗文中,千古兴亡更替与红尘麻烦都可忘掉于一盏茶中。从“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中国传说开首,幼幼一片芽叶穿越了五千年的岁月,承载着分歧期间的文雅,融入多人手中的一杯净水。
茶不只是物质的,更是心灵的。唐宋以降,历代文人对茶的宠爱有增无减,访茶山,寻香茗,记茶事、绘茶图、抒雅怀。山野竹林间,松竹怪石旁,或与客清说款话,或探虚玄而参造化,文人雅士的列入,使得茶由天然佳茗转移为蕴藏文明与情绪的心灵载体。
纵观茶史,可能说是中式生存美学的演变史,也是一部艺术史。《滂湃消息·古代艺术》这日起将从采茶现场、诗画艺术、器物美学等角度起头,寻找中国文人雅士依赖于一杯清茶之上的逍遥,追寻中国的茶文明之美。
正在中华茶文明的宝库中,西湖龙井茶动作绿茶之俊彦而备受多人赞扬。龙井茶因龙井而得名,肇端于宋元,闻于明,盛于清,历时近千年。“色翠、香郁、味甘、形美”爱茶人的春天,是必不行错过一杯西湖龙井的。西湖龙井茶特殊的天然境遇,高深的创造工艺和深重的人文内在不只培育了西湖龙井茶的盛名,也效果了西湖龙井这一西湖区域文明的心灵载体。
初春,新茶吐芽。三月中旬,杭州当局布告西湖龙井开采。短短二三个艳阳天后,开首阴雨相联,故而本年的龙井大范围开采的韶华也较往年稍晚些。不表这也挡不住性急尝鲜的茶客们,每年一到清明时节,西湖龙井村就闹忙起来,继续不停的茶客、游人涌进村子,期望第暂时间喝上一杯头采茶。茶树正在越冬后萌发的芽叶采造而成的茶叶,被叫做春茶。积储了一冬季的能量,茶芽清醒,茶树内的养分物质蕴蓄堆积到达顶峰,春季墨绿所造成的茶叶滋味鲜润而耐泡。
茶叶采摘不只相干到茶叶品德的口角、产量的上下,还相干到茶树发展的盛衰。天一放亮,龙井村的茶农们已穿着齐整,启碇上山。固然少少茶园已开首板滞化采摘,但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名茶仍然沿用手工采摘,可能保障采摘的轨范和质料。天际间青山晃动绵亘,薄雾烟岚时隐时现,跟着采茶人爬上茶园,但看她们双手于茶蓬间上下翻飞,采青入篮。手腕干脆爽利,细看却是大有门道。
茶农们采用提手采摘法,掌心向上,拇指和食指夹住鱼叶以上的嫩茎,向上轻提,茶叶折落掌心;弗成掐采、捋采、抓采,省得断口变红,损及色味。西湖龙井对鲜叶嫩度请求也极高,大凡是采摘茶芽、一芽一叶,以及一芽二叶初展的新梢。一芽一叶方才张开时,形似“雀嘴”,故而前人将其称之为“雀舌”。
为了不使细嫩的芽叶挤压受热红变,茶农们采摘完毕后,要急迅下山将鲜叶于阴凉处薄摊,让芽叶散失一个别水分和青草气,削减辛酸味,提升鲜爽度。摊放结束的茶叶,就进入炒造历程。茶不离锅,锅不离手。炒造西湖龙井,全凭炒茶师傅一双手正在特质铁锅中矫捷变换手腕炒造而成。乾隆天子有一句诗词“慢炒细焙有次序,费力期间殊不少”,将造茶的不易溢于纸上。
龙井村中,当地茶农险些家家炒茶。满山茶园清冽的滋味和茶叶炒造的香气荡漾于山野间,从龙井茶园到西湖湖畔,这一片湖山即是一间天然赠予的大茶寮。
西湖山川为何生长好茶?奈何赏析龙井背后的文人审美?每到春季,也是茶学专家、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王筑荣最劳碌的工夫,来向王筑荣讨“真经”的好茶人举不胜举。
“好茶园有个亘古稳固的样板,‘茶圣’陆羽正在《茶经》顶用‘其地,上者生烂石’‘阳崖阴林’就写理会茶树发展所需的四个境遇要求,分手是朝阳、山坡、烂石泥土、大树遮阴,”王筑荣先容道,“沙石泥土排水性优异,既能满意茶树对水分的请求,又不至于水分太多而使茶树烂根。‘阳崖阴林’是指山势地形,茶树的光照以漫射光为宜,茶山上若有魁岸乔木遮阴,则可酿成漫射光,有利于茶树有机质的蕴蓄堆积,提拔茶叶的品德。”
随着王筑荣走到山势较高处,对陆羽的说法就有了特别直观的意会。西湖界限三面环山,树木葱郁,云雾缭绕,山势北高南低,酿成了抗拒北方寒流的自然樊篱。潮湿的暖风从钱塘江、西湖吹来,夹带水汽,更是将东南目标的暖湿气流蕴集于此,极度有利于茶树发展,龙井茶就得益于如许灵秀的山川要求。
“自古西湖多茶客,湖山有幸结茶缘.”王筑荣以为,西湖山川、龙井绿茶与历代湖畔爱茶人,这三大组合,正在中国任何一地都难再复造。
“‘西湖龙井’而今已是如雷贯耳,但‘龙井’这一名称,本来是以泉名、地名成名正在先,茶名得名正在后。”王筑荣先容,现正在的老龙井(现西湖龙井茶一级爱惜区内的龙井村),三国光阴称“龙泓”,宋时“龙井”。龙井茶之名正在元明清光阴声名鹊起,属于中国名茶中的后起之秀。
龙井之名虽晚,但西湖区域产茶的很久史籍,最早乃至可追溯至南北朝,相传南朝诗人谢灵运正在杭州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引茶种栽培。目前最早纪录杭州产茶的文字,出自于陆羽。
陆羽正在《茶经.八之出》中记:“钱塘(杭州古称)生天竺、灵隐二寺。”唐代西湖产茶根基聚会正在天竺、灵隐一带,沙门们正在寺庙旁开山种茶树,自造自用,也用来宽待香客。
“提及‘茶道’,而今人们往往最先联念到的是日本茶道。但茶道的开山始祖该当追溯到唐代诗僧皎然。”王筑荣说。
禅茶一味,西湖茶从出生伊始,就与寺僧相闭。往后的起色也仍然和释教的传布息息干系。杭州产茶史跟着寺庙起色史一同向前,饱吹的不只是种茶造茶本领,尚有与佛道禅宗相互渗入的茶文明。
皎然俗家姓谢,为谢灵运的十世孙,正在杭州灵隐寺受戒落发。皎然不只正在梵学上有着极高成就,文学教养亦高,且极度嗜茶,和陆羽交友甚好。皎然一生创作的400多首诗作中,有相当一个别是咏茶。王筑荣创议,爱茶人肯定得读一读皎然的《品茗歌诮崔石使君》,这是中国最早提及“茶道”的诗作:
正在这首诗中,皎然提出三饮便得道,何必苦心破麻烦。只是正在诗的后半段又直指,多人多喝酒自欺,茶道的真意,或许惟有丹丘伟人能领会。动作空门中人,皎然以他对梵学及茶的体悟,开启了“禅茶之风”。而他正在茶诗中对品茗意境的搜求,对后代的茶文明以及茶核心的文艺创作出现庞大影响。
不表唐代造茶、品茗办法均与当下迥异,唐代以茶饼为闭键造茶办法,品茗办法较之当下要繁复不少,要源委烘烤茶饼、守候冷却、研磨成末、烧水三沸等举措,此中还需到场适量盐举行调味。1987年,陕西扶风秘诀寺地宫曾出土一套唐僖宗期间的皇家宫廷茶具,有茶笼、风炉、茶罗、茶碾、茶盒等,这套茶具为银质鎏金,细密特地。
即使说唐朝首开品茗之风,那么宋朝无疑是中国茶文明的壮盛期。宋太祖赵匡胤好茶,宋朝一开发,由宫廷振起品茗之风,帮推了茶财产的起色。宋代茶文明蕃昌的一个象征即是茶与其他艺术格式的统一,咱们可能先从宋元绘画中一窥其貌。
最规范的代表莫过于宋徽宗赵佶,他撰写茶学论著《大观茶论》,立论大白,辞藻清雅,对茶事举行了体系的阐扬,此中诸多概念至今仍有指引感化。他与宫廷画师配合创作的茶画《文会图》展示了文人学士煮茶品茗、赋诗畅说之景。
《文会图》中,经年的老柳古槐下,文人们铺陈巨案,案上的盘碟摆列有序,画作前哨的僮仆正正在烹茶备酒,此中一幼童手持长柄匙自茶罐舀取茶末,犹如沿用的是唐末从此流行的“点茶法”。正在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撵茶图》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咱们也能看到茶事正在贩子间的风行。
宋代西湖产茶比唐代已有诸多起色:一是茶区大大拓展;二是所产之茶各有其名,以“白云茶”“香林茶”“宝云茶”和“垂云茶”最为人赞赏,且茶仍旧是条形散茶,保存了芽叶原状;这些散茶以“草茶”有名,有慈云法师的诗为凭“天竺出草茶,因号香林茶”。正在宋代珍惜经蒸碾紧压的团饼茶之时,西湖“草茶”是为开习尚之先。
固然西湖龙井还未登场,但宋元文人闻人正在杭州留下了浩繁茶事韵事和诗文画作。仁宗朝的胡则、范仲淹,英宗朝的蔡襄,神宗朝的赵扑,哲宗朝的苏轼等都是好茶人,留下大方名篇佳作。究其来由,茶与文人的生存亲热干系,也肯定成为了他们艺术创作的紧要源泉和素材。
“龙井”之名与茶真正出现接洽,还要从北宋高僧谈锋法师说起。宋元丰二年(1079),69岁的上天竺寺方丈谈锋告老退隐至老龙井的一处古刹“寿圣院”,寿圣院本来仍旧放弃,谈锋为求清净特选此处。岂料文人闻人与释教信多纷纷拜谒,谈锋为了轻易香客往复,不得不整顿山林,启发道道,广植翠竹,这条屈曲山道即是而今龙井景区的“风篁岭”。谈锋民风以好茶待客,寿圣院相近栽植茶树渐多,“龙井茶园”开首酿成范围。王安石的胞弟王安国《西湖春日》有句:“春烟古刹敲茶饱”,道尽当年西湖古刹的茶事盛状。
谈锋与苏轼的交情尤厚。苏轼出知杭州,公事余暇也常去院中参拜,高僧闻人煮茗论道,两情面缘之深,非同大凡。一日谈锋送别苏东坡下山,边走边聊,特别投契,谈锋竟忘了送客不表虎溪的法例,把握随从惊呼“专家,送过虎溪了!”谈锋却笑以杜甫的诗道:与子成二老,未往亦风致?风骚。谈锋后作《龙井新亭初成诗呈府师苏翰林》,苏轼为此赋诗,挥笔写下《次谈锋韵诗帖》,陈述了两人的深重情义,盛赞谈锋的超然物表。
米芾当年的行书碑文《龙井山四周庵记》也与谈锋法师相闭。宋元丰六年(1083),杭州南山僧官守一法师到龙井寿圣院拜会谈锋,二人讲经说法,极度投契。为此,守一写了《龙井山四周庵记》。此碑由米芾书丹,先容了杭州龙井山四周庵。原石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刻。书法腴润秀逸,乃米芾“集古字”光阴佳作。
谈锋于龙井植茶树,烹佳茗,文人雅士赋诗章,自此效果了西湖茶文明景观的经典之作--“龙井问茶”。
品饮“龙井茶”的文字首秀展示于“元四多人”之一虞集的诗句中。元代,以蒸汽杀青,压成团饼的造茶法逐步被裁汰,与摩登造茶工艺相同的散茶造法取得起色,龙井茶仍旧崭露头角。虞集老年居住杭州吴山脚下,与誉为“元初三大书法家”的邓文原等知己共游龙井,写下了《次邓文原游龙井》:
“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是为龙井茶之色,“烹煎黄金芽”点名好茶样子,“不取谷雨后”夸大采造韶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更是将龙井之味活龙活现。
王筑荣解读此诗:“元代仍旧有了揉捻的工艺,干茶源委揉捻成为条索之状。蒸青叶芽,以鲜叶老嫩分歧分为芽茶和叶茶两类,虞集诗中所述属于芽茶类。因为工艺的改良,龙井茶分歧于古代团饼茶的清爽淡爽的口感和茶芽天然挺秀的形状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一定。当时,龙井茶仍旧崭露头角,它不只第一次提出了龙井茶,况且描写了采自谷雨前的状如‘黄金芽’般的龙井茶用龙井水沏泡后的奇妙。”
虞集的这首名作,帮推了龙井茶的传布,他与邓文原龙井山中品龙井的雅事亦被传为美说。
明代开首,龙井茶仍旧成为文人酷爱追赶的倾向。得益于朱元璋的罢造龙团之举,散茶逐步攻陷主流,明代朝野品茗民风都被转换,龙井茶开首名扬天地。文人雅士纷纷以龙井茶为题材,著书、作诗、绘画,对茶的艺术性找寻也到达巅峰。
茶性高洁,明代文人品茗尤其器重营造品茗的空间艺术。品茗境遇首选和缓的山林,宛若明书法家罗廪《茶解》中描摹的那样:山堂夜坐,吸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滟潋。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
如许的品茗境遇审美正在当时的很多画作中也取得了充足体现。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唐寅《事茗图》、王问《煮茶图》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茶画。
“青藤白叟”徐渭不只是中国写意绘画的斥地者,对茶文明也做出了庞大功劳。他的遗世墨宝《煎茶七类》中昭着提出了宜茶地步说,以为物境、艺境、人境、心思俱美者乃宜茶最高地步。《煎茶七类》大致撰于1575年前后, 全书250字把握,分为人品、品泉、煎点、尝茶、茶宜、茶侣、茶勋七则。此卷书法用笔精到,吸取宋米芾、黄庭坚及元代倪云林的神韵,线条萧洒,无一点重浊气,是书法艺术和茶文明合璧的精品之作。
宜茶之境,徐渭首推“人品”,指出“煎茶虽微清幼雅,然措施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大隐、云霞泉石之辈”,茶饮境遇最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呤,清谭把卷。”同品茗者,需是“翰卿墨客,缁流道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然世味也。”品茗后,可“除烦雪滞,涤醒破疾。”
明代文人赞叹龙井的茶诗更是不堪罗列,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正在《试茶》中写道“龙井源流问子瞻,我亦生来半近禅。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山水即道,一片片幼幼茶叶,也承载了中国文人对人命的超越认识。
提及龙井茶诗中的名篇,数目最多的功劳者那必是乾隆天子。乾隆天子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第一次游历西湖茶区,写下《观采茶作歌》。随后几次游西湖,又相联作《坐龙井上烹茶偶成》《再游龙井作》。回到京城后,乾隆天子对龙井茶还朝思暮想。前后又作《雨前茶》《烹龙井茶》《项圣谟松阴焙茶图即用其韵》等茶诗。
乾隆游龙井,不只是品饮赏鉴,也细细调查了龙井的采摘与炒造工艺。茶圣陆羽正在《茶经》中说“采茶,正在仲春三月四月間”,合算成現正在的公曆,即是三至蒲月間。而乾隆提出了更高的請求,他正在《觀采茶作歌》中寫道“火前嫩個,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這裏的“火”是指寒食節。寒食節源于年齡光陰,清代湯若望曆法改變後,定爲清明的前一日。由于間隔清明節太近,人們也就緩緩重清明而輕寒食。
乾隆考究口胃,他以爲寒食節前的龍井固然香味足,口感嫩,但滋味如故略顯寡淡,而寒食節後的龍井滋味又醇厚太甚,惟有寒食節采造的龍井茶滋味最爲中正。乾隆對付龍井的這種品鑒審美,也影響至今,清明節前後的龍井茶,尤爲珍愛。
龍井村胡公廟前,尚有乾隆當年欽點的十八棵禦茶樹。茶客們若有雅興,還可能列入每年的禦茶樹龍井茶拍賣,品一品當年乾隆天子嘗過的龍井味道。
古代文人的審美中,畫需有畫表之意,詩要有言表之味,茶也同理。清代詩人陸次雲贊龍井曰:“啜之漠然,猶如無聊,飲事後,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于齒頰之間,此無聊之味,仍至味也。”陸次雲以爲這種“無聊之味”的太和之氣,方是茶中“至味”,這番評判弗成謂不精妙,也將茶之味提拔到了玄学的高度。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也是钱塘人士,他工于诗文善书法,生平嗜茶,创作了多幅茶事书画作品,《玉川子嗜茶》书作和《玉川先生煎茶图》是此中的代表。《玉川子嗜茶》中一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 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亦可见金农对茶中真味的成见。
纵观西湖龙井茶一千多年的演变起色历程,本来是中国文人雅士与西湖山川相生、相济、相融的历程。人活着间中,牢笼无往而不正在。除了诗书画印,他们也托芳心于这一幼片芽叶,正在此中营造了一方逍遥自正在的寰宇。也让千百年后的咱们端起杯盏时,得以感染到他们的审好心趣。